成都百年弓箭武家弓 传统弓箭重获新生

成都商报   2023-07-31 09:23:34

射箭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既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远程作战方式,也是古代武举考试中的必考项。


(资料图)

大运赛场之外的成都,也有着一段如今鲜有人知的弓箭故事。百余年前,开设在蓉城的长兴弓铺和其作为南弓代表的武家弓,就曾在中国传统弓箭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长兴弓铺悄然消失,武家弓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08年,一个名叫李青阳的年轻人用他的赤诚打动了长兴弓铺创办者后人、武家弓当代传承人武佳斌,并被收为弟子。他在师傅的指引下,复原武家弓,也让这张“沉睡”许久的传统弓箭重获新生。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寻访多人,揭开了长兴弓铺神秘的面纱,记录下成都弓箭的百年传奇故事。

百年弓铺淡出历史

清朝弓如今依然能射箭

100多年前,武佳斌的先祖武正福在现青羊区西大街一带创办了长兴弓铺,凭借其出色的祖传制作工艺,长兴弓铺迅速成为了当时南方弓箭的代表之一。武家弓轻便、力大,久射不屈的特性也获得了一众弓箭使用者的认可。

7月26日,记者走进武家弓当代传承人武佳斌家中。武佳斌已经80多岁,家中的弓箭随处可见,各种制弓的材料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在其客厅的墙上,还挂着两张传承了几百年的老弓。武佳斌女儿武雅迪表示:“我们武家做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清时期,制弓大家武家不仅要给将军制作、维护弓箭,还为参加武举考试的人提供训练场地、考试用具。

关于墙上挂着的这两张老弓,据武雅迪所述,一张是明末名将袁崇焕使用过的老弓,另一张则是清代皇家用弓,如今已经被武佳斌修复,挂上弦就能正常使用。一张传承了几百年的弓,修复之后依旧能够弯弓射箭,独特的制弓技艺显得格外神秘。抗日战争期间,国宝级艺术史家谭旦冏曾重点调查过长兴弓铺,并将其制弓工艺整理成册,写下《成都弓箭制作报告》一书。

十年拜师路

武家弓重获新生

随着近代火器的兴起,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被替代。随着长兴弓铺的“消失”,武家弓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08年,重庆小伙李青阳带来了转机。7月26日,记者探访了李青阳位于重庆的弓箭制作坊,现场150余平米的空间内摆满了各种制弓器具、原材料。李青阳正坐在凳子前,用铁锤一下接一下地捶击着身前一簇几乎细如发丝的牛筋。今年46岁的李青阳从小就对弓箭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一直想要复原真正的中国传统弓。”偶然的机会,李青阳得到了《成都弓箭制作报告》的一个复印本。经过十年的执着求师,2018年,武佳斌放下门户之见,正式收李青阳为徒。“尽管根据《成都弓箭制作报告》能够复原个大概,但若没有师傅教授的口诀,我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复原这张在历史中声名赫赫的武家弓。”武家弓作为成都本土的传统弓,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如今也在李青阳的手中复活了,被岁月遗忘的传统技艺,在一点点被拾起。“弓箭的发展史,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希望这一项传统工艺,能够被更多人所知晓,一张制作精良的传统弓,并不比现代弓差。”李青阳说。

而对于武家弓的未来,武雅迪表示:“我们希望曾经的‘长兴弓铺’能够重回成都,让大家知道我们成都人自己做的弓也曾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春天取牛角、夏天制牛筋、秋天合三材、冬天砍楠竹

四季取材三载成弓

做一张弓要280多道工序

武家弓能成为传统南弓代表,与其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一张合格的武家弓,制作周期长达3年。”武雅迪告诉记者,“我们的武家弓轻便、力大、久射不屈,此外,在不使用时还可折叠,在传统弓箭中也算是独树一帜。”

“前后280多道工序,历时3年时间,才能做出一张武家弓,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李青阳介绍,单从选材来说,都有很多要求:春天取牛角,因为这时候牛角血气旺韧性好;夏天制牛筋,便于去除油脂;秋天合三材,因为秋天手上汗液少,能够避免因汗液导致粘接不牢固;冬天砍楠竹,因为冬天竹子水分少,不易腐烂。

七八月份,正是李青阳制作牛筋的时候,苦于原材料难寻,制作过程消耗量也巨大,所以每一根做好的牛筋都弥足珍贵。“筋必须是耕牛的筋,因为耕牛运动量大,牛筋韧性好。”牛筋买回来之后,需要先清除上面附着的油脂,然后反复捶打至头发丝粗细,接着挑选出里面长度合格的牛筋。“这一过程损耗极大,三斤去除油脂的鲜牛筋最后可能就只能做出二三两能够使用的。”李青阳介绍,目前工坊里,还有十余张未经修复的老弓,几张新制成的武家弓很快就会发货给买家,“我们的弓主要销往欧美、蒙古等地,这些地方有用弓传统,现在也保留有相应的赛事活动。”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闫晓峰)